在香港,債務問題比很多人想像的更普遍。高昂的生活開支、房屋供款壓力、信用卡過度消費,再加上突如其來的失業或收入減少,都可能令一個人陷入嚴重的財務困境。當每月還款逐漸超出承受能力時,很多人會尋找不同的 香港債務解決方案。在眾多選項當中,「債務舒緩」成為不少人的首選。
本文將深入探討什麼是債務舒緩、它的運作方式、優點與壞處,並比較 債務重組、IVA、破產 等方案,幫助讀者找到最合適的出路。
一、什麼是債務舒緩?
「債務舒緩」是一個廣泛的概念,指的是幫助債務人減輕每月供款壓力的安排。它的核心在於:與銀行、財務公司或非牟利機構協商,調整還款條件,讓債務人能以較可承受的方式繼續還款。
常見的債務舒緩方法包括:
降低利率:把信用卡或貸款的高利息調低。
延長還款期:由原本的 1–2 年延至 3–5 年甚至更長。
合併債務:把多筆欠款整合為一筆,集中還款。
重新制訂供款額:按債務人的實際收入水平安排。
簡單來說,債務舒緩並不是免除債務,而是讓還款「變得更輕鬆」。
二、為什麼需要債務舒緩?
香港不少人面對的主要問題來自 信用卡債務。信用卡的最低還款額制度,往往讓人誤以為「只還最低」就能應付。事實上,本金減少的比例極少,大部分都用來支付利息。這種情況下,債務會不斷滾大。
假設一個人欠下 10 萬元卡數,只還最低 5,000 元,本金可能只減少幾百元。如果還有其他貸款或稅務欠款,壓力將倍增。當收入未能覆蓋每月還款時,債務舒緩就變成必要的選擇。
三、債務舒緩的好處
減輕還款壓力
原本每月要還 20,000 元,透過債務舒緩後,可能降至 7,000–8,000 元,財務壓力大幅降低。
避免破產
與破產相比,債務舒緩影響較輕,不會立即清算資產或吊銷專業資格。
利率下降
從信用卡 30% 的高利率降至個位數,更多還款能用於本金。
集中還款
不必同時應付多間銀行追數,只需每月處理一筆供款。
心理壓力減少
減少催收與追數電話,生活回復基本秩序。
四、債務舒緩的壞處
信用紀錄受影響
信用報告上會顯示「債務舒緩」或「重組」紀錄,未來數年難以再借貸。
還款期延長
雖然月供下降,但因期數拉長,最終支付的總利息可能比原來更多。
需要債權人同意
債務舒緩並非自動生效,若銀行拒絕,計劃就會失敗。
中介陷阱
有些中介聲稱「百分百成功」,卻收取高昂費用,未必真正幫助債務人。
不是免除債務
債務舒緩只是「延後與重新安排」,所有欠款依然要還清。
五、債務舒緩 vs 債務重組
「債務舒緩」與「債務重組」經常被混用,但其實有差別。
債務舒緩:範圍更廣,包含銀行、財務機構或非牟利組織提供的不同方案。
債務重組:較常見於銀行操作,重點在於把高息債務轉為低息分期,讓還款方式更有彈性。
換句話說,債務舒緩是大範疇,債務重組則是其中一種具體方法。
六、債務舒緩 vs IVA
IVA(個人自願安排) 是香港另一種重要的債務解決方案。
債務舒緩:屬於協商安排,沒有法律保障,債權人可拒絕。
IVA:由破產管理人主持,並經法院批准。一旦 75% 債權人同意,所有人都必須遵守,並可能部分減免本金。
若債務金額龐大(例如超過 50–100 萬港元),IVA 通常比單純的債務舒緩更有效。
七、債務舒緩 vs 破產
債務舒緩:仍需還款,但壓力降低,影響較輕。
破產:徹底解除所有債務,但代價極大,包括清算資產、信用毀滅、職業資格受限。
因此,只要仍有穩定收入,債務人一般會優先考慮債務舒緩或 IVA,而不是直接破產。
八、真實案例
案例一:成功的債務舒緩
林小姐因過度消費,欠下 40 萬卡數。她透過非牟利機構協助,與銀行達成協議,將利率由 30% 降至 9%,月供由 15,000 元降至 6,000 元,五年後清還所有債務。
案例二:失敗的債務舒緩
陳先生欠下 60 萬港元,雖然成功申請債務舒緩,但在還款期間仍繼續刷卡,最終違約。銀行取消計劃後,他只能選擇 IVA。
九、誰適合債務舒緩?
信用卡或貸款債務總額約 20–80 萬港元;
有穩定收入,但不足以應付原本還款;
希望避免破產,保留基本信用;
願意長期承擔還款並自律理財。
若債務金額過大,或完全沒有收入,單純的債務舒緩可能不足,需要 IVA 或破產。
十、專業建議
直接向銀行協商,避免落入中介陷阱;
計算長遠利息成本,不要只看月供是否減少;
尋求非牟利機構協助,如香港消委會、明愛等;
改善理財習慣,避免完成舒緩後再次陷入債務。
十一、結論
「債務舒緩」是香港常見的 債務解決方案,能幫助債務人降低利率、延長還款期,並整合多筆欠款,讓還款壓力減輕。它適合有穩定收入、但暫時無力承擔原本供款的人。
然而,它也有壞處:信用受損、還款期延長、需銀行同意,甚至可能遇到中介陷阱。相比之下,IVA 提供法律保障,而 破產 則是最後不得已的選擇。
最重要的是,債務人必須全面了解不同方案,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道路,並徹底改善理財習慣,才能真正走出債務陰影,重獲財務自由。